- 回收鋁製飲料容器到2030年全球每年可節省6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
- 研究再次確認鋁罐回收率達71%或更高
倫敦,2023年9月14日 – 一項關於鋁罐回收的新研究確定,通過2030年前有效全球回收使用過的飲料罐,每年可節省6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。該研究是由國際鋁業協會委託進行的,並由阿聯酋全球鋁業、Crown Holdings、澳大利亞鋁業協會和Novelis共同資助。
評估結果包含在國際鋁業協會委託全球管理顧問公司Roland Berger編制的報告中。報告提出了25個提高回收利用的槓桿,並為6個中東、大洋洲和亞洲國家提出了優先排序的戰略建議,以改善鋁罐回收利用。
研究結果和建議基於對澳大利亞、柬埔寨、韓國、泰國、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越南罐裝廢物管理系統的評估。
這些國家共同提供了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下罐裝飲料的使用、收集和加工方面的代表性見解。評估還對海灣地區和亞太地區這兩個主要貿易樞紐的使用過飲料罐(UBC)廢料的區域貿易流提供了洞察。
對每個國家,分析了各個方面,包括廢物管理和監管計劃、收集基礎設施、回收利用和填埋率、上市量、使用趨勢、整體表現、使用過飲料罐貿易、材料流量和未來目標。
韓國的回收率最高,為96%。其次是越南93%、柬埔寨90%、泰國86%、澳大利亞74%、阿聯酋33%。
這六個國家可大致分為三類:
- 依賴非正式鋁罐收集機制的國家(例如泰國、柬埔寨和越南)。它們依靠大量非正式工人。由於罐裝飲料為該行業帶來收入,這些國家報告了較高的回收率。
- 發達系統(例如澳大利亞、韓國)。這些依靠複雜的廢物管理系統,如擴大生產者責任(EPR)和/或按金退還系統(DRS)。
- 過渡系統(例如阿聯酋)。在這裡,收集基礎設施幾乎完全發展,但不包括強制或功能良好的EPR,也沒有DRS系統。
鋁罐繼續是釀酒和軟飲料行業的首選包裝,預計全球消費量將在2020年至2030年間增加50%(即從每年420億個增加到630億個)。
Marlen Bertram,國際鋁業協會情景和預測總監,表示:“這項全面的研究再次確認了我們在2022年公佈的内容——全球71%或更多的鋁罐都得到了回收利用。國際鋁業協會已經將Roland Berger提供的數據加上了加工損失,並可以確認這6個國家總計79%的所有上市罐最終變成再生錠材供第二次使用。”
“報告強調了關鍵的改進槓桿,包括提高對鋁罐回收利用益處的認識,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以及優質廢物流。它還顯示了我們行業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,倡導實施將大大提高鋁罐回收率的計劃。”
“回收利用的碳減排潛力是不可低估的。由於回收利用這些產品只排放0.6噸二氧化碳當量/噸,而原生鋁的排放量為16.6噸二氧化碳當量/噸,所以回收利用使用過的鋁製品在鋁行業整體減碳中發揮了巨大作用。這就是為什麼國際鋁業協會成員專注於減碳戰略,減碳原生鋁生產,增加鋁廢料利用,從而減少鋁製品使用後的填埋。”
研究的亮點包括:
- 在研究範圍內,泰國的罐到罐回收率最高,達上市罐的78%,但仍有14%的罐進入填埋場。
- 在阿聯酋,67%的罐進入填埋場。所有上市罐中,20%用於罐到罐回收。
- 越南的非正式部門產生高質量的廢料,但罐到罐回收率只有1%。另有92%的回收罐進入“非C2C”產品。
- 韓國實施EPR制度已有20多年,回收率最高,達研究國家中的96%。但只有37%的上市罐用於罐片生產,相對於一個擁有成熟罐回收基礎設施和能力的國家而言,這個比例相對較低。
- 澳大利亞已經有自願EPR計劃,以及DRS計劃(目前在8個州中的6個實施,預計另外2個州也將實施),這有助於達到74%的回收率。由於缺乏本地回收能力,所有罐都進行出口,其中48%用于罐到罐回收。
- 柬埔寨報告了高收集和回收率,收集工作由依靠廢料收入的非正式部門完成。柬埔寨沒有國內回收能力,其罐主要回收成非罐產品。
Abdulnasser Ibrahim Saif Bin Kalban, 阿聯酋全球鋁業首席執行官,指出:“鋁是建設更可持續社會的必要材料。回收鋁比生產新金屬節能得多,但過多的鋁仍然最終進入填埋場。我們必須同時發展利用飲料罐等鋁製品的文化,以及回收的基礎設施。我們正在取得進展,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,阿聯酋全球鋁業將盡其所能。我們正在開發回收設施,並在阿聯酋與罐製造商、飲料生產商和廢物管理公司合作,在社會中推廣鋁的回收利用。”
澳大利亞鋁業協會執行董事Marghanita Johnson表示:“這項研究顯示,即使在澳大利亞這樣回收利用政策和基礎設施先進的國家,仍有改善空間,我們可以通過個人和集體行動來幫助提高罐回收率,減少污染,增加罐到罐的回收率。”
Crown可持續發展與外部事務總監Sandrine Duquerroy-Delesalle表示:“鋁飲料罐卓越的可回收性繼續激發我們提高認識,